传感器产业链是一个由上游技术驱动、中游制造承载、下游应用牵引的完整体系。上游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最重要的包含传感器设计、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供应。这一环节技术壁垒最高,决定了传感器的基本性能和成本。中游是产业链的制造核心,负责将上游的设计和材料转化为实际产品,包括传感器制造(晶圆加工、MEMS制造)和传感器封测。该环节是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体现了一国的精密制造水平。下游是传感器的各类应用领域,也是驱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下游市场的蓬勃需求不断推动着上游技术的创新与中游制造的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生态。
杭州市共有传感器企业765家,大多分布在在余杭区,萧山区。这中间还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有268家,专精特新企业有148家,上市企业有46家。
杭州市在传感器上共申请专利6619件,大多分布在在西湖区、滨江区等地;其中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位居榜首。
2020-01-01至今,杭州市传感器共发生387起融资事件,披露的融资金额达985.31亿元。
滨江物联网小镇:该小镇产业定位主攻物联网产业,同时全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物联网基础性支撑产业,并形成了覆盖关键芯片设计、传感器、终端设备制造等关键环节的智能物联全产业链。未来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是成为国际一流的物联网产业小镇和应用示范区,聚焦数字安防、区块链、智慧医疗、智能驾驶等八大细致划分领域。总规划面积3.66平方公里,核心区1.5平方公里。杭州高新区曾计划在3年内投入50多亿元进行建设,小镇已集聚了数千家企业,这中间还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聚光科技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青山湖微纳智造小镇:产业定位为聚焦智能传感器及芯片设计研发、封装测试和智能传感器应用集成,重点突破高精度光电传感器、激光芯片等关键技术。未来计划形成百千亿级产业规模(核心区百亿级、辐射区千亿级),打造国家级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中心。规划总面积 3.17 平方公里,总投资超 50 亿元。已落户企业包括中电海康、华卓精科、启尔机电等,产品覆盖传感器芯片、高精传感器设备等。
杭州国际传感谷:定位是以传感器研发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为核心,打造综合性传感器技术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红外、无线、纳米、RFID等新兴传感技术,并推动传统传感器产业升级。传感谷总规划面积6831亩,计划在2014-2016年内投入50亿元全方面推进建设。传感谷培育和引进了思创汇联、麦乐克、休普电子等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势头。
杭州市传感器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围绕“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 的产业跃升路径,从基础的核心器件与材料,到中游的传感器制造与封测,再到下游广泛的应用领域,均有扎实的布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主要分布在滨江区、西湖区、余杭区(特别是未来科技城) 等地,并依托杭州高新开发区、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高能级产业平台快速发展。
根据产业规模、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资本实力、人才储备维度,我们构建了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得出,全国范围内共有316个城市布局发展传感器,其中杭州市在全国范围排名第5位。各城市产业竞争力如下:
杭州市传感器在各区域发展状况如下,滨江区以77.36分位居榜首;余杭区、西湖区次之,分别得分68.58、66.06位列其后,淳安县得分相比来说较低,表明其在传感器发展相对滞后,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更多政策支持、资产金额的投入和技术创新来提升竞争力。
杭州市传感器产业各区域的发展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各区企业集聚程度和重点企业分布的综合分析,能明确杭州市各区的相对优势。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支持方面,应充分的利用这些优势,发挥各区的长处,规避其短板。这将有利于推动杭州市产业体系的全面和均衡发展。
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杭州市已构建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明确将智能传感器列为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并与视觉智能、集成电路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强大的“链主”企业引领:杭州拥有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视觉智能领域的全球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这些链主企业通过业务协同、技术溢出和生态构建,有效带动了上下游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
活跃的创新主体与人才储备:杭州的创新模式颇具特色,形成了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滨江路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高新区(滨江)95%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90%的专利申请量来自企业,展现了强大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力。
产业基础研究存在短板:尽管市场响应迅速,但浙江省传感器产业存在 基础研究能力薄弱 的问题,可能在源头创新上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
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产业规模庞大,但杭州市乃至全国的传感器产业在高端产品、核心芯片方面严重依赖进口。国内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高达90%。
政策企业协同有待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有几率存在力度不足且较为分散的情况,影响了对企业创新持续支持的效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较少,制约了协同创新能力。
强劲的政策支持:杭州市政府格外的重视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发布的《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推动电子皮肤、六维力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的研发。此外,杭州正全力推进中国视谷建设,目标到2027年视觉智能产品总体规模达1万亿元,为传感器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市场。
庞大的本土应用市场:杭州作为数字化的经济重镇,在数字安防、智能仪表、民生计量等领域拥有庞大的数字化需求,为传感器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技术融合与产业升级机遇:和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融合,为智能传感器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应用前景。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视觉等新兴起的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对高性能、专用传感器的需求持续攀升。
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长三角内部(如上海、江苏、安徽)及珠三角等地都在积极发展传感器产业,各地在制造、成本、政策上各有侧重,形成了竞争格局。
国际技术壁垒与供应链风险:全球贸易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对于高端芯片、核心器件的进口依赖,可能使产业面临卡脖子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综合营商成本高:杭州作为发达城市,在土地、人才等方面的综合营商成本比较高,这对初创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构成挑战。
结合杭州市现有的产业基础、技术优势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对所有的环节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了杭州市传感器产业的强链、补链、固链和拓链环节如下:
综合本地企业在本产业供应商、股东关系的区域分布情况,再综合这些区域的营商环境,认为本地招商优先城市如下:
聚焦强链优势领域,强化集群生态:围绕海康威视、士兰微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重点招引视觉传感器、MEMS 芯片的上下游材料、零部件及设备供应商,依托国家级视觉智能制造业集群优势,完善产业链配套,提升产业集中度与协同效率。
瞄准补链短板环节,实施精准招引: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高端传感器、车规级 MEMS 惯性芯片、医疗级微流控芯片等薄弱领域,定向对接拥有核心技术与量产能力的企业,重点引进符合 ISO 26262 标准的车规级封装测试项目,填补本地供给缺口,破解进口依赖难题。
稳固现有产业链条,推动留商扩商:针对仪器仪表系统集成、普通温湿度传感器等易外迁领域,出台用地、人力成本补贴等政策,鼓励现有企业本地扩产;支持企业技术迭代升级,提升低毛利产品附加值,防范产业链环节流失,稳定本地产业生态。
布局拓链前瞻赛道,抢占发展先机:依托之江实验室科研资源与吉利、零跑等应用场景,重点招引量子磁力仪、生物医疗传感器、车载 4D 毫米波雷达等新兴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产学研协同转化,对接余杭生命健康、智能驾驶产业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增长极。
构建产业招商数字化平台:绘制杭州市传感器产业链图谱,搭建含供需智能匹配、政策智能推送功能的线上平台。AI赋能招商周期,将大模型适配到招商场景,实现靶向企业智能推荐、产业人才高效匹配,精准定位潜在合作目标。实时追踪在融项目、创新创业大赛、投融资事件、重点项目落地等情报并及时推送至一线团队。
定向攻坚补链领域:梳理电子皮肤、六维力传感器、车规级 MEMS 惯性芯片、医疗级微流控芯片等短板领域的国内外头部企业名录,组建专项招商小组开展 “一对一” 上门对接,重点引进具备量产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对落地企业通过 ISO 26262 等车规级认证的,按实际认证费用的 30% 给予最高 200 万元补助,加速补全产业链缺口。
深化产学研协同招商:联合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设立传感器专项研发基金,对落地企业与本地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的,给予最高 500 万元研发补助;开放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等科研资源,推行 “企业出题 - 实验室破题” 机制,加速技术成果本地转化。
强化固链留商政策支持:针对仪器仪表系统集成、普通温湿度传感器等领域,出台用地租金补贴、人力成本返还等政策,鼓励现有企业本地扩产;支持企业组织技术升级,对低毛利产品研发高的附加价值衍生产品的,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防范产业链环节流失。
以下企业虽然处于发展初期,但是和杭州市本地产业存在高度互补,并且这一些企业本身也在积极谋划融资,适合招引。
以下企业是本地企业的供应商或者客户、能更加进一步招引,形成对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

